您当前位置:保定理工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学习园地 >> 浏览文章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孟宪生: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教学,是当前高校特别是本科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融入过程中,既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性,合理界定彼此融入的侧重点,又要从思政课课程体系整体出发,保持课程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贯通的一体化逻辑,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贯穿其中的知识点从不同角度覆盖了本科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在融入教学过程中只有秉持系统思维,才能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要义,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实现党的期待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统一。


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发展要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思政课、为什么要建设思政课、怎样建设思政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学校思政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科学把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1. 坚持目标导向,尊重学生需求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目标方向,为新征程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指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教学融入与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全面准确深刻领会精神要义又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将理论教育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相结合,立足学生现实问题,既要解释世界更要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悟科学理论作为思想武器的现实伟力;讲清楚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和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道理,培养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坚持统筹推进,重视系统协同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关系到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整体协调、系统推进。习近平强调,加强思政课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统筹各类资源,坚持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要注重顶层设计,坚持主渠道和主阵地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文化育人与生活育人相渗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持续巩固和提升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始终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全局谋划、整体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坚持发展的根本任务、道路方向、历史使命等整体性目标建构中聚焦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方法创新、策略实施等具性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和实践能力。

3. 坚持实事求是,讲好典型故事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利用好发挥好典型故事的教育引导作用。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扎根于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像“反腐没有纸牌屋”“半床棉被”“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巴铁’到底有多铁”“丝路上的中西交流史”等故事,体现着共产党人守初心、重合作的崇高情怀,不仅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题材,也蕴含着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方法论遵循。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历程和历史史实,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利用典型故事,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中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家国观念以及人类情怀,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与世界价值。

4. 坚持历史思维,厚植理论历史底蕴

历史思维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法,其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的是一种大历史观和整体性战略思维。重视运用历史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坚持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汲取前行智慧力量的重要来源与不竭动力。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既充分表明了历史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独特作用,又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所蕴涵的历史思维。正所谓,“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之中,使其确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以一种宏大的整体性历史视野和大历史观深刻透视当前国际国内纷繁复杂形势背后的本质,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能够自觉地运用历史思维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

5. 善用形象比拟,阐明深刻道理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那么如何才能将道理讲清楚,运用何种方法讲道理,这成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亟须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善用形象比拟,用真理说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作用的有效方法,也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习近平善于运用形象的比拟阐释深刻的道理,他将青少年阶段比作“小麦灌浆期”“拔节孕穗期”,把少年儿童的现在和未来比作“小树苗和参天大树”,把确立学生理想信念比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比作“惊涛拍岸的声势和润物无声的效果”等,这些既富有生活化又蕴含深刻哲理的形象比喻,为我们讲深讲透讲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我们要特别重视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以形象的比拟将“大道理”与“小故事”有机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学生头脑中,深入学生心灵去”。


、以“五个牢牢把握”为重点,构建系统性融入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呈现的内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这为我们把握融入重点提供了直接依据。

为了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根据课程特性,遵循单一课程与整体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五个牢牢把握”,确立每门课程融入的层次和内容。例如,以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题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融入的层次和内容将“六个必须坚持”与“七种思维”融入其中,使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在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培养青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同、系统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主题确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融入的层次和内容,将“两个结合”与“两个革命”融入其中,使其与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在系统回答“两个为什么行”中构建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内容体系,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的感悟与理解。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变革及其意义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融入的层次和内容,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三件大事”融入其中,在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确立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升学生对“两个确立”的价值认同。以引导学生科学运用“大历史观”,增强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认知为主题确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融入的层次和内容,将“一个中心任务”与“三个务必”融入其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艰辛探索历程和民族复兴的实践中,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筑牢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传承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题确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入的层次和内容,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优秀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在接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鼓励青年学生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以“五个牢牢把握”为重点的教学融入体系在内容上解决了“融什么”的问题,而“怎么讲”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设计来呈现。要从课上与课下衔接的维度,深化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探索。聚焦党的二十大蕴含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结合教学对象的接受特点和接受水平,瞄准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形成以点带面、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统一的“差异化”“集成式”“系统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教学融入的整体性支撑。对思政课提供学理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不免习惯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与单门思政课对应起来,导致部分学科对应不上课程。如从学科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应的课程就不明显;从课程角度看,形势与政策课对应的学科也不明显。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构建系统性融入体系,集中攻关教学融入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最大限度发挥学科学理支撑作用。


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突出集体备课作用

集体备课是培育和打造优质教学团队,保障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形式。把“大思政”工作理念贯穿于集体备课全过程,对于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准确系统地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

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激发自主融合意识,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其他建设力量,努力在全人员、全方面、全过程中形成融入合力。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育教学实践和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峰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更新并丰富教学内容,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创新融入方法。除了思政课主讲教师之外,根据备课主题和内容邀请相关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与备课全过程。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这一主题,瞄准“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这么讲”等关键环节,思政课专职教师侧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师侧重教学内容拓展深化,辅导员侧重解决学生实际思想和心理问题,学生侧重课堂期待和学习方法,全体献计献策,致力于实现有机融入、系统融入、合理融入。

2. 科学遴选“主备”教师

备课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集中体现并反映着教师对精神领会、思想把握乃至课程掌握的深度、宽度、高度,深刻影响思政课教学实践的现实效果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入效度。因此,科学遴选“主备”教师是提升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也是夯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程内容融入的基石。贯彻落实“主备”教师主体负责制,每一次专题集体备课,根据专业背景和教学优势,提前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要做足准备:一是吃透与专题对应的教学融入内容,厘清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二是充分进行课前调研,重点收集学生针对专题内容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是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同时要说明这些素材选取的依据和具体用法,经集体确定后统一纳入“教学资料库”。

3. 精细打磨“专题教案”

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体系设计专题教案,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中国与世界相贯通,在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生需求、具有理论深度的优秀专题教案范例。集中开展专题教案研讨会,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集体创造力与创新力。在“主备”教师“说课”的基础上,师生要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设计思路、内容展开、教学方法、重点难点的实施策略,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以及教学资源运用等,进行充分讨论。期间,不仅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学生也可以现场提问,说出自己的理解、困惑以及教学期待。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教案,作为全体教师的基本教学遵循。同时,每位任课教师再根据自身特点和课堂实际,创造性运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充实和丰富专题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创新学法。

4. 及时进行评价、反思与提升

积极有效的评价与教学反思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查缺补漏”、不断优化教学的重要过程。为了更好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在每一专题讲授结束后,及时开展集体总结会,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总结反思常态化系统化制度化,目的是对教学融入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从中总结优秀教学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为下一轮教学提供重要参考借鉴。总结会,重点听取学生对二十大精神学习的收获和教学建议,科学制定分析量表与评价体系,对比课程前后学生在思想观念、理论水平以及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程度,集体研判每位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学生提出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特点,系统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融入的着力点与契合度,促使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改进的针对性,最终汇总形成教学经验记忆,作为持续提升教学实效性以及发挥课程之间合力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主渠道和主阵地联动,深化实践教学效果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5]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的阐释与讲授,更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知信行”的统一,需要通过课上课下一体化、课内课外相衔接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加强主渠道和主阵地联动,延伸教学时空、拓宽教学平台,合力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实践验证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内化了的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使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落地”并为学生所用。

1. 加强顶层设计

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一体化建设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以实现大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认知和自觉贯彻相统一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合力融入机制,把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有机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5]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中,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一体化建设,着力从组织领导、组织机制保障等层面,推进主渠道和主阵地一体化建设的制度设计,保证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学习与主题实践在内容、方式和目标上的有机衔接。

2. 搭建学生自学实践平台

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的重要主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思政课除了推进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外,还应该充分把握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主体能力,积极构建和完善学生自学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组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会,作为自学课堂和实践平台。同时,以学生为纽带在自主学习研究会与学校社团之间建立联系机制,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开展学术论坛、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引领学生群体主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使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获得感。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赛道”。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深入发掘和善用新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运用手机应用软件、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自主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3. 搭建队伍融入机制平台

实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性有效性融入教学的目标,需要课上课下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而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则是实现这一衔接的关键性因素。通过设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门性、滚动性项目,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改革、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学科持续建设和发展规划中,以此带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一体化,实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育目标统一、“融入”过程互动,把张力变合力,使课上课下实现“无缝衔接”,巩固课堂“融入”的实效性。

4. 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作用

习近平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性有效性进课堂进头脑,不仅需要聚集校内合力,也需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对接,特别是基于巩固课堂融入效果的课外实践,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的平台支撑。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积极支持的前提下,加强主渠道和主阵地联动,科学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激发社会各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等参与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对增强融入实效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既蕴含着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充分彰显我们党面对时代境遇和人民期盼所给予的现实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讲好讲深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让广大的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使命,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