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保定理工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理论天地 >> 浏览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修订的基本思路和修订重点

本次教材修订工作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修订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教材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整个修订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完整、科学准确地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在准确、深入、结合上下功夫。力争让教材知识体系更加严整、语言风格更加生动、时代特色更加鲜明。力求做到让老师好用、学生好学,使教材体系更加贴近教学体系。

本次教材修订的重点如下: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课题组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其他重要文献,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及相关权威辅导材料;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相关重要讲话精神;在教材修订中全面准确地反映党中央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最新精神、最新论断、最新表述。如在第十章中突出反映“两个确立”及其决定性意义,详细介绍新时代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等内容。在导言中根据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增写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等内容。在第三章中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对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作出更准确更充分的评价。在第四章中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早期历史作出更准确的表述和评价。在第九章中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期间的若干重大事件作出更准确的表述和评价。

二是统筹优化章节目结构安排,调整内容,同时调整部分节目标题,补充大量子目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篇幅大、内容多、知识点庞杂,本次修订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在保持全书章节体系总体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使全书知识体系更加明晰、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时代特征更加凸显。如第十章第三节增设“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目,集中增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一节第二目和第二节第一目分别调整为“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重点阐述“两个确立”及其决定性意义。除此外,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在结构上也有不少调整。

三是进一步突出中国共产党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的核心与统领地位,同时注意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区别。本次教材修订特别重视与《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简史》对标对表,充分借鉴和吸收了这两项重要研究成果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全书关于重大观点、重大事件、重大判断的表述与《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和《中国共产党简史》保持一致。在目标题的调整中,党的一大和党的二十大上目标题,党的七大、八大、十八大、十九大等重要会议上子目标题。在内容安排上,对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统筹考虑,进行调整和增写。同时,修订组也注重区分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区别,适当增加社会变迁、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方面的内容,反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注重反映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的作用、贡献,既突出百年党史,又不以党史来代替相应阶段的近现代史。

四是广泛吸收广大师生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可读性。一方面,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收集到的对原教材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组织编写组专家提供所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师生以及其他高校的30多位教师对原教材的意见建议,并对上述师生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查核,尽可能予以吸收。同时,编写组还就教材一些具体问题与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对达成共识的予以吸收。对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对学界个别有争议的数据作了删除,对部分史实和结论作了调整或修正,教材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可读性进一步提升。


二、教材各部分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导言

导言共含三个目:中国近代史综述,中国现代史综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一是根据党的二十大相关重要文献等,改写个别内容,以使表述更准确、更全面。例如:对原第三目第7段、第8段做了个别改写。(详见新版教材第12页的相应部分)

二是根据上述原则,改写或扩写若干内容,以使表述更系统、更充分。例如:对原第一目第二个子目“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后一段,对原第二目第一个子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最后一段,对原第二目第二个子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1段,对原第二目第二个子目的第2段,都做了较多改写。这些内容在导言中所占篇幅较多。(详见新版教材第6—11页相应部分)

三是根据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适当增写内容。(详见新版教材第5—11页相应部分)

(二)关于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至第三章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章标题分别是: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修订的主要内容为:改写或增写部分内容,以使表述更到位、更充分。例如:原第三章第三节第二目“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倒数第2段增写后的表述为:“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三)关于第四章至第七章

第四章至第七章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章标题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1. 关于第四章

一是增写或修改目标题和子目标题,以使历史线索更清晰、重点更明确。例如:在原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目标题修改为:“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原第一节第二目“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下,增列两个子目:“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在第三节第一目“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下,将原来所列的“第一”“第二”改列为三个子目:“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农运动的发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开展”。在第三节第三目“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下,增列两个子目:“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二是增写内容,以使表述更到位、内容更充实。例如:在第三节第一目第三个子目中,增写了400余字关于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开展的情况。(详见新版教材第110—111页)

三是改写若干内容,以使逻辑更清晰、表述更准确。例如:对第一节第三目第二个子目“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中的“意义”,做了较多改写(详见新版教材第97—98页)。在第三节第三目第二个子目“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对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进行了部分改写。(详见新版教材第116—117页)

2. 关于第五章

一是增写目标题和子目标题,以使历史线索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其中包括:在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下,增设一个目:“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并在该目下增设两个子目:“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在第二节第二目“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下,增设两个子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二是对部分内容进行改写,以使表述更准确、更简练。例如:对第一节第二目第一个子目“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第3段进行局部改写,改写后的表述为:“年逾半百的教育家徐特立,文学家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高中级领导职务的贺龙、叶剑英、彭德怀等,都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P123)对第二节第一目第一个子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第3至第7段,做了较多改写。(详见新版教材第129—130页)

三是核对并更正了个别有误之处。

3. 关于第六章

一是根据具体内容,增设子目或扩展个别子目,以使历史线索更明晰或重点更突出。其中包括:在第一节第一目“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下,增设“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两个子目;在第三节第一目“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下,增设“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参政会的成立及工厂、学校内迁”两个子目;在第三节第二目“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下,增设“国民党抗战日趋消极”“豫湘桂大溃败”两个子目;在第四节第六目“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下,将原设的第三个子目“整风运动”,扩展为“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第五节第一目“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增设“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日本投降和台湾光复”两个子目。

二是对部分内容进行改写,以使表述更精准、更充分。例如:对第四节第六目第四个子目“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第6段进行改写。改写后的表述为:“中共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成熟。它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一支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久经考验的政治家集团。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并为党后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

三是增写重要内容,加强对党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反映。例如:在原第四节第六目第四个子目“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第7段后,增写:“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这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4. 关于第七章

一是改写个别目标题,并增设个别子目,以使内容指向更明确例如:将原第四节第三目的标题“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改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在原第三节第二目“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下,增设两个子目:“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

二是更改个别内容,以精准具体表述。例如:将原第四节第二目第二个子目“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第2段中,“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更改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代表总数共662人,出席会议的代表635人”。

(四)关于第八章

第八章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章标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下设五节。

一是第一节主要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在修订中,将原第一节第一目标题“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调整为“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以增加叙史的情感。将原第二目标题“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调整为“捍卫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并将原第一目子目二“面临的考验”下移至第二目,作为子目一,标题调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增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子目四,对原教材抗美援朝部分进行扩写,充分展现抗美援朝运动的火热场景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这样就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将原第三目“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调整为第二目的子目五,标题改为“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调整后,第一节由原来的三目变为两目。

二是第二节主要讲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第三节主要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这两节维持了原教材的写法。

三是将第四节节标题“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将原第一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与原第二目“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进行整合,标题调整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将这两个目的子目进行相应整合为第一目的子目,标题分别为“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毛泽东阐述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新方针”。原第二目标题“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改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将原第二目子目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调整为第二目子目一,并增设“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作为子目二,这样可充分展现中共八大路线的重要意义与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

四是第五节维持原教材的框架和内容,只在个别子目标题上作些微调。

(五)关于第九章

第九章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章标题为:“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下设四节。本次修订,主要在目标题和结构方面作了若干调整,并对子目的内容进行增补。

一是目标题在文字表述上进一步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标对表。如:将第一节第一目标题“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改为“伟大转折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第一节第二目标题“拨乱反正的完成”,改为“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将第二节第一目“改革开放的展开”,改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等。

二是在目的结构调整上主要有两处。将原教材第二节第五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分拆为第五目“经受严重政治风波的考验”和第六目“邓小平南方谈话”,使标题与内容更加贴切和匹配,同时较好解决了原标题与第三节标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在语义上不易区分的问题。在第三节新增一个目并作为第一目,标题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期间的若干重大事件作出更准确科学的表述。如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原教材的表述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新版教材修改为:“是党为推进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P283)并增写了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三条原则,正是遵照这些指导原则,中国在加入世贸谈判过程中始终掌握主动权。这些史实的增补,不仅反映了党中央对加入世贸组织的高度重视,而且将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历史进程更丰富、全面地展现出来。又如在讲到“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时,将原来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修改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等。经过修订,第九章共18个目,比原教材多了2个目。

三是相应增补若干子目的内容。如将第一节第二目第三子目的标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通过”,修改为“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明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增写一段内容,反映党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之所以作这个修改,一方面是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的重要讲话精神,另一方面又可同第八章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第十章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前后衔接,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的不懈探索。此外,将第一节第三目子目二的标题“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改为“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将第二节第一目子目三的标题“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为“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和形成新格局”,增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段内容。这些修改,突出了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党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六)关于第十章

第十章主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其下限由原教材的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延伸到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是本次教材修订的重点。在框架保持三节不变的情况下,将第二节标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调整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第三节标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调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节中的目和子目也相应作了较大修改和调整。主要为:

1. 关于第一节

原教材第一节共有七目,本次修订主要有五个方面。将原第一目标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原子目一“党的十八大的举行”和子目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整合为新的子目“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新增写子目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些调整,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突出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将原第二目标题“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调整为“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并对原子目一、子目三的标题进行微调,更为醒目地突出“两个确立”的历史进程及其里程碑意义。将原第六目“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移至第二节作为第五目。调整后,这个目对应的时间段同时包含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的历史,在内容方面也作了较大幅度的扩充。如在子目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中,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12月发布的《“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民主发展》白皮书,增补了相关内容,说明香港2014年爆发“占领中环”事件及2019年“修例风波”后,党中央是如何审时度势,采取了哪些标本兼治的举措,怎样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的。这些都是本次修订的亮点。原第七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移至第二节作为第六目,内容延展至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前的历史。如在子目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加写了一大段内容,增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充分反映中国在积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新增“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一目,下设“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三个子目。

2. 关于第二节

原教材第二节共有六目。本次修订主要有三个方面:将原第一目标题“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调整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在子目中内容也有不少拓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要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阐述。将原第二目标题“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调整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对四个子目标题也相应进行调整和增补,分别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种安排,使各子目间的编排更为凝练紧凑,并且在叙史过程中进一步扩展了怎么办的具体举措,展现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实际成效。将原第三目和原第四目整合为一目,标题调整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并增写子目“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3. 关于第三节

原教材第三节共五目。本次修订主要有四个方面:将原第一目“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第二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合并,标题调整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原第四目“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取消,将其中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内容进行扩写,形成新的子目“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二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子目二增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为第四目,下设三个子目:“通过《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回顾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增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第五目,下设5个子目:“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经过上述修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在教材中得到及时充分的反映,教材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面貌。


三、教学建议

根据本次教材修订的基本精神,对如何使用本教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把对教材的使用,建立在下功夫认真研读党和国家一系列有关重要文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相关著作文献的基础上。2021年版教材以反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召开为截止时限。教材修订一年多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更加伟大的成就,积累了更加宝贵丰富的经验。其间,党和国家的一系列相关重要文献,从非常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上述情况。其中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献(其中部分重要文献已列入2023年版教材的“必读文献”中)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学懂弄通这些重要文献精神,并把有关内容反映到教材中,是做好2023年版教材修订工作的前提之一,也是用好新版教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前提之一。此外,还要重视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发表的党和国家的其他相关重要文献,如:《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2022年10月29日)、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2023年2月)通过的重要文件、全国两会(2023年3月)通过的重要文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自觉将这些重要文献精神融入教学中,特别是自觉将贯穿在这些文献中的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融入教学中。

第二,要把对教材的使用,与重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权威辅导材料的学习运用相结合。这方面的权威辅导材料主要包括:《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版)、《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版)。

第三,要把对教材的使用,与重视对2021年版教材修订以来出版的若干相关重要书籍的跟进学习相结合。其中特别是: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全书共四卷,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1—12卷)(这是首次以“汇编”形式公开出版的党的历史文献集,共收入建党前后到1927年期间产生的各类文献1107篇,共计430余万字,具有很高的档案价值)。

第四,要把对教材的使用,与对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五部大事记的学习、运用相结合。这五部大事记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全文6.5万字;《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全文近10万字;《党的十九大以来大事记》(2017年10月18日—2022年9月30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全文近5.1万字(集中反映了这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出版,全书41万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1978年12月—2021年7月)》,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全文近4.5万字。

第五,要充分运用2023年版教材所列的“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以及教材提供的57个二维码链接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助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