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伟人的失败来安慰我们有点行不通。因为像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的那样:“产生妒忌的不是自己与他人之间远远不成比例,反而是我们互相接近。远远不成比例,就切断了关系,我们根本不与我们距离很远的人物比较,或者这样比的时候比较的效果会减弱。”
心理学家说,失败感恰恰是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之后会产生的东西,感到失败说明你正在成功的道路上。失败和成功没有明确的界限。
它们中间,不仅一个能引起另一个,而且看上去就像另一个。
心理学家举了一个例子,1968年化学家席尔弗想发明一种强力胶水,但是失败了,得到的只是黏力很小的胶水,竟比一般黏剂还不黏。多年之后他的一位同事想到,这种胶水可以用来做贴纸。1980年这种产品一炮走红。
在英国作家德波顿看来,表面上看很多人是在追求财富,其实他想要的是地位,是被别人认可、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戴。“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如士兵和探险家们,他们愿意过着一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一些非常富足的人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在赢取他人的尊重。”
问题是,在传统社会,地位是由出身决定的,一旦获得就不易丧失。现代社会的身份主要取决于经济成就,身份的得失非常不确定,因而人们经常处于焦虑状态。
德波顿用五大法宝来应对为人忽视所引起的身份焦虑。
首先是“希望越低失望越少”的哲学信条,他以救世主的口吻说:大家都是苦命的人,但是只要按照他的教导转变人生观,日子就会甜美起来。其次是活着是为了获得拯救而不是为了钱的基督教人生观,还有视所有中产阶层的图腾为虚妄的波希米亚式道路;还有艺术,观看一场《奥德赛》,能激发对被放逐者的同情;阅读《包法利夫人》,促使我们原谅通奸和欠债;聆听巴赫的B小调协奏曲,可以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和虚无。最后,还有政治,要建立一个“各尽所能,按焦虑分配”的社会。
比较强力的慰藉是,德波顿说,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不愿顺从地服从主流的地位观念,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者无名之辈。比如,不要说人家是“北漂”,那叫波希米亚式的生活